从乡镇小厂到千亿巨头,三花智控的下一站是机器人?

2025-09-26 19:51:47 来源: 21世纪经济报道

  从乡镇小厂到千亿巨头,三花智控002050)(002050.SZ)花了40年。

  今年以来,这家机器人概念明星公司股价已接近翻倍。9月26日,三花智控报收43.12元/股,总市值达1815亿元,即将冲刺2000亿元大关。

  从制冷配件起家,相继切入新能源汽车、人形机器人赛道,三花何以屡屡能抓住产业大机会,实现价值跃迁?

  梳理三花企业史,公司发展并非一帆风顺,比如其曾经尝试多元化受阻,然后才把精力放回主业。通过深耕热管理领域,进入特斯拉供应链,顺利转型tier 1(一级供应商),再到布局人形机器人机电执行器,作为“隐形冠军”的三花,背后经历了怎样的故事?

  从被收购到反收购

  三花智控是绍兴市新昌县的龙头公司,最早可追溯到1967年9月建立的“新昌县西郊人民公社农机修配综合厂”,当时的业务,是靠一只打铁红炉和少量手工工具进行简单的农具修造。

  1979年,后来的三花创始人张道才来到西郊农机厂担任供销科长。西郊农机厂不久后更名为“新昌县西郊制冷配件厂”。

  到了1982年1月,张道才被任命为副厂长,负责经营工作。两年后,张道才被任命为“新昌制冷配件厂”厂长,厂子随后更改为“浙江省新昌制冷配件总厂”。

  1994年,刚经历股改的浙江三花集团公司正式成立。彼时的张道才正在筹划四通阀的市场大扩张。四通阀是让热泵型空调实现从制冷切换到制热的核心部件,最早在1957年由美国兰柯公司发明,也因为这个发明,兰柯成为一代空调供应商霸主。

  三花通过模仿试制,1995年生产的四通阀已经为国内多家空调整机厂配套,且实现了部分出口。由于成本和技术的优势,到了1996年,四通阀产量达到了10万套,1999年更是突破了百万套。

  此时的兰柯公司也注意到了这家来自中国的供应商新秀,1998年来到新昌,想要收购三花的四通阀产品。经过多轮谈判,兰柯的出价一度抬升到2500万美元。

  不过,张道才最终拒绝了这项收购。在张道才看来,“四通阀的关键是解决产品质量的稳定性。解决了这个问题,我们在产品性能上就能超过美国兰柯,发挥我们的成本优势,将四通阀打入国际市场。”

  有意思的是,到2006年,三花的四通阀销售规模达到2100万套,约占全球市场一半份额。而原收购方兰柯公司的四通阀业务却一直不断萎缩,直到2007年,攻守相易,三花完成了对兰柯四通阀业务的收购。

  制冷板块是三花的基本盘,产品也从四通阀延伸至电子膨胀阀、电磁阀等,其中空调用电子膨胀阀、电磁阀几乎是独家配套。得益于此,今年上半年,三花制冷空调电器零部件业务营收103.89亿元,同比上升25.49%。

  与特斯拉共舞

  关于三花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故事,不少人都会提到一个细节。

  2008天夏天,张道才去万向集团拜访鲁冠球。

  当时,鲁冠球一见到张道才,就兴冲冲地拿出几块锂电池板向其展示。“现在再去搞传统汽车没有必要了,日本及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有非常成熟的技术和产业,要搞就搞新能源汽车。”

  张道才此前已经有为三花找新赛道的考虑,并且看中了新能源汽车,与鲁冠球的这次会面,更坚定了他的想法。

  三花与特斯拉这家全球新能源汽车先行者的第一次交集,则是一次不太成功的多元化并购的“副产品”。

  2009年,三花决定收购以色列HelioFocus公司部分股权,共同开发太阳能热电技术。虽然这次多元化尝试并不算成功,三花最终出售了该项目,不过,这次收购的签约之行,张道才偶然邂逅了一辆特斯拉的Roadster。这是他第一次见到续航可达到300KM的电动汽车,进一步坚定了其深耕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的决心。

  张道才认为,传统汽车空调是单冷空调,制热则用发动机余热来提供;而新能源汽车没有发动机,空调系统需要热泵才行。加上车载电池在长期运行中会发热,影响性能、寿命、行驶里程,更需要良好的散热管理。

  除此之外,电机的高速运转、电控元器件等部件的散热新需求,都让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要求远高于传统汽车,因此,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就是三花的新未来。

  后来经过一系列考察接触,三花终于进入了特斯拉的供应链。

  2017年,特斯拉在加州弗雷蒙特工厂为其重磅车型Model 3举行了盛大的交车仪式。三花汽零作为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解决方案的重要提供商,受邀现场参与。

  张道才后来回忆,过去,特斯拉的一级供应商大部分来自欧美、日本的知名企业。能进入直接供应商名单,说明“三花”已得到国际最顶尖新能源车企的认可。

  而有了特斯拉的合作背书,某种程度上,三花也更顺利地打开了其他整车厂的大门。不过在营收上过度依赖大客户,也给三花带来了一定的“隐忧”。

  今年上半年,三花汽车零部件业务营业收入为58.74亿元,同比上升了8.83%。东方证券研报分析称,其增速放缓预计主要受特斯拉上半年交付量同比下降影响。

  下一站,机器人?

  虽然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已久,但囿于技术和成本,一直没有大规模量产。

  马斯克几乎凭借一己之力,重新将人形机器人拉回市场的聚光灯下。2021年,特斯拉在AI Day上发布了通用机器人计划。2022年10月,又展示了Optimus(擎天柱)人形机器人工程机。

  此后,作为人形机器人领域跑得几乎最快的玩家之一,特斯拉Optimus的量产进度和供应商名单,成为资本市场不断热炒的话题。而作为产业内默认的共识,三花是特斯拉在中国为数不多的确定供应商。

  2023年4月,三花公告称与绿的谐波签署战略合作。在当年5月的投资者交流中,三花管理层解释,“人工智能是未来发展的方向,公司布局机器人机电执行器业务,机电执行器主要由伺服电机、减速机构和编码器组成。谐波减速器是减速机构中非常重要的部件,全球做的最好的企业之一就是绿的谐波。我司通过与绿的谐波合作,提高整个执行器的技术壁垒,增强产品竞争力。在战略合作中,充分发挥各自优势, 实现优势互补。”

  今年8月,三花高管在投资者交流中透露,“坚定看好机器人作为AI最大应用场景的发展前景,聚焦机电执行器,并已成立专门的机器人事业部,积极配合客户产品研发、试制、迭代并最终实现量产落地。机器人项目整体推进非常顺利。”

  有业内某公司机器人业务负责人曾经这样对记者表示,特斯拉的机器人所有部件几乎都是自研,供应商主要是做代工,与特斯拉合作研发。像三花这样从汽车零部件转过来的供应商会非常有优势,因为其对系统的理解能力远胜其他玩家。

  不过,特斯拉擎天柱的进展并不算稳定,今年6月,其人形机器人项目负责人官宣离职。资本市场也一直在猜测,马斯克此前公开承诺的今年5000台的量产预期能否达到。或许一切要等到Optimus V3出来,才能有眉目了。

  人形机器人行业毫无疑问是星辰大海。不过,与其他同行一样,张道才的三花智控也还在摸着石头过河。人形机器人业务能否成为三花的新增长曲线,仍有待时间给出答案。

关注同花顺财经(ths518),获取更多机会

0

+1
  • 北信源
  • 兆易创新
  • 科森科技
  • 卓翼科技
  • 天融信
  • 吉视传媒
  • 御银股份
  • 中油资本
  • 代码|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